精准发力 协同共治
——铁山法院发出司法建议筑牢防范规避执行“防火墙”

来源: 执行局 第114期 时间:2025-10-08 15:58:11

近期,铁山法院在案件办理执行案件过程中,敏锐捕捉到一类规避法院强制执行的新问题:少数被依法限制高消费的企业法人,利用当前企业法人变更登记程序便利,将法定代表人变更为无偿还能力、与企业无实质关联的老年人等特殊群体。针对这一问题,铁山法院迅速开展专题研判,依法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出《关于加强变更法定代表人审查的司法建议书》,从源头遏制规避执行行为,切实维护司法权威与社会公平正义。

一、以问题为导向,精准识别规避执行新动向

铁山法院通过对多起“执行难”案件的复盘与梳理,发现规避执行行为呈现出“隐蔽化、专业化”新特征。部分原企业法人为逃避限制高消费等强制执行措施,精心设计“身份转移”方案:一方面,选择年龄在60岁以上、身体状况较差、无固定收入来源的老年人,或法律意识淡薄、对企业经营状况完全不知情的人员作为“挂名法定代表人”;另一方面,通过提交形式合规的变更材料,完成登记变更程序,使原实际控制人逃避法律约束,继续掌控企业收益却无需承担执行义务。这种“金蝉脱壳”式的操作,不仅让债权人的胜诉权益难以兑现,更极大消耗司法资源,削弱司法公信力,对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造成负面影响。

二、以履职为核心,发出司法建议强化源头管控

为有效破解这一执行难题,堵塞监管漏洞,铁山法院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》《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》等相关法律法规,结合实际案例梳理出变更登记审查中的关键风险点,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针对性司法建议:一是加强涉案企业法定代表人退出审查,对涉及未结执行案件的企业,在办理法定代表人变更登记时,重点核查新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背景、与企业关联度、偿付能力等信息,对存在“挂名”嫌疑的申请及时预警;二是强化风险宣传引导,通过政务服务窗口、官方平台等渠道,向企业及办事群众宣传恶意变更法定代表人规避执行的法律后果,提升社会公众的法律认知;三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,推动与法院执行信息的数据对接,实现涉案企业信息实时互通。

市场监督管理局收到司法建议后高度重视,第一时间组织专题会议研究落实举措,并与我院达成初步联动方案:一是安排专人与我院联络专员进行工作衔接,定期交换信息,确保在企业法定代表人变更等相关事项办理中个,能够及时、准确查询涉执行案件情况,并建立定期会商制度;二是强化审查力度,除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平台查询企业涉执案件外,还将结合企业的经营状况、信用记录等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考量;三是广泛开展风险宣传。

此次司法建议的发出,是铁山法院延伸执行职能参与社会综合治理的重要实践,也是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、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具体行动。通过与行政监管部门的协同联动,打破“信息壁垒”,实现从“事后追责”向“前端防范”的转变,大幅提升打击规避执行行为的精准度与有效性,让失信被执行人“无处遁形”,切实保障交易安全与司法公信力。

下一步,铁山法院将建立司法建议落实“跟踪回访”机制,定期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沟通联动成效,及时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。同时,探索构建“全链条、多维度”的失信联合惩戒体系,共同筑牢防范规避执行的制度防线,为辖区营造诚实守信、公平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司法保障。